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

「真的是儲存按鈕!」憶早年個人電腦儲存裝置

 



這年頭編輯什麼玩意兒,大都自動儲存,很少去按那個鈕,乍聽這梗一時會不過意。仔細一瞧,真的還是三吋半磁片哩。這玩意兒在我家存活到 Elaine 不再彈電子琴為止,也將近十年。至於 PC,消失四分之一世紀以上了吧!

(以下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)

3.5吋磁碟片,常見規格 720KB~1.44MB


3.5吋磁碟機

個人電腦上 3.5" 規格最早見於──應該是蘋果的 Macintosh,「儲存按鈕」圖示應該也始於麥金塔首見「WYSIWYG (所見即所得)」的文書處理軟體。數年之後 3.5吋機型才慢慢在 PC 出現。

5.25吋磁碟機,磁片常見規格 360KB~1.2MB

初代 IBM PC 及其仿製品的基本儲存裝置。剛開始只有一台,編譯C程式極為不便,因為要來回抽換好幾次,所以當時多半用較為精簡的 Turbo Pascal 寫程式,後來自己擴充一台。至於硬碟機,是上班工作才用上。每個都比便當盒來得大。

卡式錄音帶

卡帶機

Apple II 時代早期儲存裝置,外掛的軟體(似乎以遊戲居多)由此載入。因為借用別人的機器自學 6502 組合語言,遊戲或應用軟體其實沒怎麼玩過,不怎麼熟。但好在有這玩意兒,不然打好的組合語言程式沒得儲存,重打一定瘋掉。

使用現成的卡式錄音帶做為媒介,價位比問世未久的磁碟當然低得多。只是卡帶循序讀取的特性(一個位元接一個位元哪),讀寫都要哼哼唧唧等上半天。所以磁碟逐漸普及之後,也就自然淘汰了。






 
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